
11月25日,我校“植化单体开发与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交叉科学研究院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联合举办交叉科学论坛(以下简称“论坛”),论坛在化学化工学院西维尔学术讲堂举行。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包括: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分析检测中心主要负责人黄思齐、副主任刘亮亮、高级实验师廖丽萍和助理研究员刘源,我校交叉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艾建平,重点实验室主任陈波教授,以及实验室学术骨干和研究生等。论坛由实验室马元鸿教授、郭宾教授和中国农科院麻类研究所廖丽萍高级实验师分段主持。

艾建平在致辞中,引用了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的经典诗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借古喻今,生动诠绘了交叉科学研究院的多元团队构成与蓬勃发展态势。艾建平指出,正如诗中传递的开放交流与和谐共处的意境,交叉科学研究院汇聚了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优秀人才,形成了多领域融合、协同创新的研究格局。他进一步强调,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交叉学科凭借独特综合优势,能够整合资源、突破传统学科界限,为解决前沿科学问题与重大复杂难题提供创新思路与方法。此外,艾建平表达了对本次论坛的高度期待,并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推动院校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并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黄思齐首先通过一段视频,生动展示了麻类研究所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特色。他强调,研究所始终秉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理念,注重科研成果落地转化。随后,他详细介绍了麻类分析检测中心的技术能力、检测成果及科研转化案例,并提出了具体的合作构想,希望与高校携手推动麻类产业的创新应用。

陈波以实验室多个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实例为切入点,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植化单体开发与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的目标定位、主要研究方向以及取得的一系列科研成就。实验室长期致力于植物化学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活性功能评价以及相关技术的应用转化,在这些核心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这些成果不仅推动了天然产物资源的深入开发与高效利用,也为相关学科的发展与产业技术升级提供了重要的科研支撑与实践依据。

刘亮亮进一步补充了麻类分析检测中心在活性成分筛选、电化学传感及工业大麻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展现了多学科交叉的研究特色。他以《天然活性成分的筛选与电化学传感研究》为题,分享了其在活性成分高效筛选、电化学传感平台构建及在工业大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体现了多技术融合的创新特色。

马元鸿在题为《催化还原偶联策略合成含氟、氘杂环化合物》的学术报告中,重点阐述了其团队开发的新型催化还原偶联反应机制,这一机制能够高效地实现含氟、氘杂环化合物的精准构建,不仅极大拓展了有机合成工具箱的应用边界,也为功能分子的设计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展现了该方法在药物合成、材料科学等领域的潜在价值与实际意义。

刘源以《推动精准检测:氘代内标合成研究展望》为题,介绍了个人科研背景及未来研究计划,展望了氘氢交换技术在内标物合成与应用中的发展前景。精准检测所蕴含的潜力,为代谢组学、药代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开辟了新思路。

陈应庄以《大麻素类化合物分离分析及应用研究》为题,介绍了实验室开发的几种大麻素快速分离分析方法、大麻素的结构修饰与臭氧化产物分离制备、以及大麻素类化合物的抑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相关研究成果有望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最后,由马铭进行总结。她向与会专家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并指出高校与研究所各具独特优势:高校拥有深厚的学术底蕴与丰富的人才储备,而研究所则具备广泛的实践平台与深厚的行业经验。她表示,期待通过仪器共享、项目共建等多元化合作方式,进一步深化双方合作,共同推动科研创新与产业升级。
本次论坛不仅展示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成果,更搭建了校、所紧密联动的桥梁,为未来协同攻关、共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各方一致认为,通过资源互补与目标协同,必将推动科研创新与产业应用迈上新高度。

此次论坛由湖南师范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化学化工学院“植化单体开发与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校交叉科学研究院与化学化工学院“植化单体开发与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的师生共计50余人参与了此次论坛。